Magic Noise: How AI Wanders in the Latent Space
Simple Noodle Art's solo exhibition
LIN & LIN Gallery
2025.08.30 – 10.04



神奇的雜訊︰AI的潛在漫步方式
陽春麵研究舍個展
大未來林舍畫廊
2025.08.30 – 10.04






《神奇的雜訊︰AI的潛在漫步方式》延續陽春麵研究舍對「演算法生成」與「視覺再現」的長期探討,以人工智慧運算的底層邏輯—「雜訊」(Noise)與「潛空間」(Latent Space)作為核心,展開一場跨越兩個世紀的影像思辨實驗。

展覽以兩組裝置作品《潛像描繪儀》與《噪聲殘影》為主軸,透過道爾頓板(Galton Board)、十八世紀末的側面描繪儀(Physionotrace)、AI影像生成模型等技術與物質的並置,將「手工演算」與「自動生成」的矛盾關係具象化。藝術家嘗試讓觀眾重新觀看AI的思考過程,理解影像生成不只是結果,更是一連串關於秩序、隨機、與創造力的哲學實驗。


AI演算法與雜訊 | 真實與虛擬的漫步
自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成為主流後,人工智慧不再只是模擬人類的思考,而是建構出一個以現實為藍本、卻能獨立運作的虛擬空間——潛空間(Latent Space)。在此空間中,圖像、語言、聲音皆被轉化為可計算的向量,並在無限維度的數據場域裡相互連結、重組,成為AI生成的基礎。

在這個過程裡,「雜訊」(Noise)扮演了極為關鍵的角色。所謂的「高斯雜訊」(Gaussian Noise)原指自然界中隨機變化的訊號分佈,呈現出常態分佈(Normal Distribution)的形態:大多數訊號集中於平均值附近,而偏離越遠的值出現的機率越小。這種自然中的隨機性,成為AI生成影像的起點。

藝術家將這樣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可見的裝置:道爾頓板中的小球隨重力落下,散落於不同軌道,最終形成鐘型曲線,象徵演算法生成中的隨機性。透過這一物理實驗與AI潛空間的對應,藝術家揭示:AI生成影像的過程,其實是「在雜訊中尋找秩序」的行為,而這種秩序,亦反映出人類對創造的渴望與邏輯。


潛像描繪儀 | 18 世紀的機械眼與21世紀的演算法
《潛像描繪儀》結合道爾頓板的隨機實驗與改造自十八世紀的Physionotrace(側面描繪儀),以歷史與演算法之間的對話重新詮釋肖像的歷史。Physionotrace作為早期的「影像複製機」,曾代表機械化描摹的時代想像;而在今日,它被嵌入AI生成邏輯之中,透過道爾頓板的隨機數據轉換為高斯雜訊,再輸入至AI潛空間中生成新的「肖像」數據,最後再由機械裝置將其繪出於實體平面。

這項作品將十八世紀的「肖像複製術」與二十一世紀的「資料再現術」疊合在同一軌跡上。它讓觀眾見證一種奇異的轉譯:從手工轉化為數據,從數據再轉回手工——人與機器在過程中互為鏡像。最終所生成的肖像,不再是某一特定個體的再現,而是AI對「肖像」這一文化概念的再生成,亦是一場關於演算法的創造力實驗。


噪聲殘影 | 手繪誤差與機器精度之間
《噪聲殘影》則進一步將手繪與程式生成並置,透過疊合與相減的手法,使兩種截然不同的創作邏輯產生干涉。手繪的筆觸、速度與誤差,與演算法的精確、重複與理性,在視覺上交疊成一種不穩定的形象。當重疊部分被「減去」後,所殘留下的線條成為「誤差的形狀」,這些線條既非全然的人為,也非純粹的機械——它們正是人與機器在創造過程中互相滲透的痕跡。


藝術家以此探問:若AI的創造力源於隨機雜訊的引入,那麼人類的創造是否也源自那些不可控、非理性的片刻?手繪的誤差是否正是人類版的「雜訊」?而當我們試圖消除雜訊、追求完美的影像時,是否也同時抹除了創造本身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