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oval of the Moon
Inkjet print、Fiberglass

112 x 84cm、20cm

2022


移除月球
攝影無酸微噴輸出、玻璃纖維
112 x 84cm、20cm
2022


︎ 2023 Taipei Art Awards Honorable Mention
︎ 2023 臺北美術獎 優選




《移除月球》展場作品照,洞口後方懸掛一顆如黑洞般漆黑的球體。

   
《移除月球》展場作品照,觀者從不同角度觀看時,球體時而完全遮住牆面,時而因為露出空隙而形成如同月相變化的彎月形狀。




The concept of this art piece “Removal of the Moon” originates from the AI theme panel feature in a smartphone. The AI seems to be capable of detecting my preference and provided me with a set of moonlit night sceneries. I tried to cover the moon in one of the pictures and fed it back to the AI system. To my surprise, the system was still capable of categorizing the retouched image into the same moonlit night theme. As I stared in awe, I found the retouched image to be less appealing than the original picture. Therefore, in this art piece, I hollowed the moon in the original picture and put a black sphere behind the emptied hollow to block the white wall behind, creating a crescent crevice in between. In doing so, I have explored the root of my preference and the AI perceptions in my imagination.

智慧型手機的相機功能日益強大,夜拍、美肌、背景虛化等等AI計算攝影功能,使攝影的技術門檻降低至多數人皆可輕易跨越的程度。隨身攜帶一台品質良好的相機成為當代的科技日常,過去複雜、甚至帶有儀式感的照片生產過程,如今化約在掏出手機的幾秒鐘之內。除此之外,直逼個人電腦的計算能力(computing power)與高速行動通訊,使得照片檔案的備份與管理,甚至都透過AI程式在背景裡執行完成(background process)。

我的手機裡,有從我開始使用智慧型手機到現在,累積下來的十幾萬張照片,手機的AI主題分類功能整理出了數百張拍攝夜空中月球的照片。

看著縮圖目錄的時候,每張照片看起來其實大同小異,多數都是深色照片中有著一個亮點。我不禁開始思考,是甚麼讓我一次又一次的拿出手機、按下快門?點開來放大的時候,我試著用手指遮住照片裡的月球,一張一張重複操作之後,發現沒有了月球之後這些照片更顯平凡無奇。於是印證了心裡的猜想——是月球,是日復一日地出現再夜空中,一顆高掛於夜空的球體,時而清澈明亮有著清晰的輪廓,時而只能看見層層雲朵後些許的光暈透出;是有著盈缺變化,卻一直都掛在天上的迷人月色。我不禁暗自佩服,AI怎麼那麼懂我,知道我喜歡月球!

我突發奇想,想試試看AI的能耐,於是用手機修圖軟體的貼圖功能,把月球素材貼圖貼在原本的月球上,沒想到AI真的又自動把這張照片分類到相同的主題下。但是仔細想想,這張貼圖後的照片早已失去了那些夜景照片的迷人之處。看來,AI也沒那麼懂我!

於是在作品裡我決定反其道而行,不把月球的貼圖蓋過原本的月球,而是把原本月球的位置挖一個洞,在洞口後方懸掛一顆如黑洞般漆黑的球體。透過洞口會看見黑色球體遮擋住照片後方白色牆面,觀者從不同角度觀看時,球體時而完全遮住牆面,時而因為露出空隙而形成如同月相變化的彎月形狀。

AI似乎從我攝影足跡裡,感知到了我的喜好,但也有可能只是感知到了照片中的幾個像是月球的像素。然而,挖掉那幾個像素之後的彎月空隙,比起貼圖素材,其實更令我著迷。



《移除月球》展場作品照,洞口對準球體

   
《移除月球》作品的洞口


《移除月球》作品的黑色球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