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新聞︎
展覽活動︎
專題報導︎
藝文影音︎







2025-08-28|撰文者:陽春麵研究舍 ∕ Meet Immerisve Art 藝術網編輯整理
出神的雙重意義
「出神」象徵沉浸於虛擬世界的專注狀態,也指涉在沉浸體驗中分心、抽離的片刻。
隨著科技發展,虛擬實境、AI、投影等技術拓展了人類對虛擬世界的感知邊界。然而,這樣的「沉浸」有時也會因為悶熱、痠痛、學習曲線高等身體不適感,而使人「出神」,把人拉回現實中。這種「出神」的瞬間,不只是技術上的侷限,更像是一道裂縫,讓我們重新思考沉浸感與科技的關係—一幅畫、一本書、一段旋律,沒有科技的賦能,亦能讓人感到沉浸。另一方面,在當代的科技社會中,我們是否已經被某種形式的沉浸包圍?在短影音、遊戲與社群的之中,虛擬早已悄悄滲透日常。
沉浸與身體的矛盾
在藝術與科技的交匯點,沉浸式展演技術迅速發展,無論是VR、體感、或是沉浸式投影等等技術,皆成功地展開人們的對於藝術與虛擬世界的感官體驗。然而,如果以身體感官角度探討,沉浸式展演技術可能是雙面刃。在意圖把觀者的身體帶入虛擬空間的同時,這樣的「沉浸」往往會因某些伴隨其中的身體不適感,而使人「出神」,把人拉回現實中。例如穿戴設備導致的脖頸酸痛與悶熱、長時間站立的疲勞、需要耗費學習成本的互動操作,以及在操演虛擬分身時的不協調肢體動作。這一現象揭示了沉浸式體驗在現實與虛擬之間的矛盾:沉浸式技術以其高擬真性開發人類感官,卻在身體不適中揭露了其侷限性。

精神層次的沉浸反思
如果從精神層次探討。沉浸感的追求是否真正能帶來精神層次的共鳴?這不僅是藝術家面對的問題,也是每個沉浸
式展演的觀者可能忽略的反思。綜觀藝術的表現媒介,沉浸感並不一定需要高科技的加持。例如,沉浸在一幅畫、一本書、一首歌曲或一部電影中的感受。這種傳統的沉浸方式強調了內容與情感的真實共鳴,甚至可以在簡單的物理媒介中實現。在技術進化的同時,精神層次沉浸感引導的重要程度並不亞於技術與身體感官。
再從科技文化發展現況來看,我們試著從日常生活中與虛擬世界的互動與沉浸方式進一步探討與反思。我們是如何沉浸在短影音、電玩遊戲中?如何在社群媒體中建立人設、想方設法迎合推薦演算法?我們是否在某種意義上早已經「沉浸」在虛擬之中?在此同時我們的身體姿態與思維已經形成了哪些改變?
《出神—探索虛擬之形》是一部三頻道的 AI 互動短片,劇情描繪藝術家的創作發想歷程與親身經驗,透過 AI 人流分析與頭部姿態辨識技術,感知觀眾的注意力變化,改變劇情內容。邀請觀眾在互動與觀影的過程中,一同感受藝術家面對加速更迭的「新科技」對於生活與新媒體藝術創作中所面臨的矛盾與提問。

關於藝術家
陽春麵研究舍創立於2019年,為陳姿尹與莊向峰組成的創作團體,以裝置、錄像、網路藝術、攝影、AI等多元媒材進行創作。兩人分別來自藝術與資訊背景,共同關注科技產物與人們的互動關係對生活型態產生的轉變及影響,試圖透過跨域思辨創作出像陽春麵一樣,用簡單的材料創造出美妙味道的作品。曾獲林茲電子藝術獎評審團榮譽獎(2023),過去的作品曾展出於林茲電子藝術節、L.E.V. 數位藝術節、忠泰美術館、國立台灣美術館、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台北當代藝術館等機構。

︎︎︎